南召县“林+N”特色产业扶贫模式专题新闻发布会
主发布词
南召县林业局长 吕永钧
(2020年7月23日)
尊敬的各位来宾、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同志们:
今天,我们举行“南召县“林+N”特色产业扶贫模式专题新闻发布会”。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南召县林业局向参加新闻发布会的新闻界朋友们,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南召县林业生态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南召县“林+N”特色产业扶贫工作,向大家做简要介绍:
一、南召县实施“林+N”特色产业扶贫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思路
南召县是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位于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北缘,全县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310个行政村,63万人,是南阳市重要生态涵养区和水源地保护区,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农业耕地面积少,生态资源丰富,其中林地面积29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6.74%。全县有102个贫困村、27083户81795人贫困人口。南召县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有限,贫困人口主要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禀赋差的山区,贫困群众增收路径少、渠道窄,脱贫攻坚任务异常繁重而艰巨。
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面对贫困群众无产业支撑、无市场信息、无种植养殖技术、无项目资金的诸多难题,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必须树立有解思维,打赢生态扶贫硬仗!融入绿色发展基因,倾力发展绿色产业,让贫困群众端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鼓起“钱袋子”,从绿色发展中获得最长远、最稳定的收益。
针对全县贫困人口集中在深山区、大部分因山而贫的实际,南召县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的绿色发展理念,经过反复调研、论证,确定“唱山歌”、“念林经”,立足山区林业资源优势,提出“出路在山、希望在林”的工作思路,初步探索出林+苗、林+果、林+药、林+菌、林+游、林+禽、林+蚕等“林+N”的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大力推进林苗景、林果药、林蚕菌、林养游四个“一体化”林业特色扶贫路径。
林苗景一体化:就是注重在通道绿化、山区生态林建设、村镇绿化、农田林网等造林绿化中,把玉兰花木产业作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强力推动,通过实施林苗景一体化工程,发展林业产业、培育苗木花卉、打造乡村旅游紧密结合,鼓励引导广大林农和贫困群众大力发展玉兰花木产业,在贫困山乡描绘多彩画卷,进而助推乡村振兴。
林果药一体化:南召县是中国辛夷之乡,也是河南省林业生态县、绿色道地中药材基地县,山场面积大,我们因地制宜,通过引导广大山区群众发展以辛夷、杜仲、山茱萸为主的木本中药材林、以红梨、桃、黄金梨、软籽石榴等为主的名特优经济林果和以黄精、白芨、防己、芍药、百合、重蒌、石斛等为主的林下中药材种植等,大力培育特色林业经济产业,实现山区群众靠山吃山、靠林致富的目的。
林蚕菌一体化:南召县是全国19个一化柞蚕基地县之一,柞坡面积120万亩,年产柞蚕 25万公斤,产量占全国的40%、河南省的70%,素有“召半省”之称。全县15个乡镇、211个行政村的农户从事柞蚕生产,形成了规模经营之势,拥有养蚕专业村近百个。我们充分发挥柞坡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引导广大林农和贫困群众大力发展柞蚕养殖,利用蚕坡轮伐的枝稍种植食用菌,实现柞坡资源经济效益最大化。
林养游一体化:森林康养产业包括森林康养环境培育、森林养生、康复、健身、休闲和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等大健康产业新业态,是以林业为主体的新型朝阳产业。玉兰产业是南召县的特色名片,栽培面积、栽培品种在全国独一无二,享誉全国。在脱贫攻坚中,我们坚持打玉兰牌,依托全域景区化建设和全域旅游化打造,大力实施林养游一体化工程,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和生态休闲观光林业,让青山绿水淌金流银,让山乡群众收获绿色财富。
二、南召县“林+N”特色产业扶贫的发展现状和显著特点
1、产业基地遍地开花,辐射带贫效果明显。在脱贫攻坚战略实施过程中,南召县林业局顺势而谋,坚持做好“玉兰”这篇大文章,按照“基地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理念,通过“园区引领、品牌创建、龙头带动、科技创新、政策激励”等措施,集中力量打造玉兰生态园、国际化木城、锦宇园林、紫金园林、德仓园林等十大花木精品示范园区,走“园区+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辐射带动贫困群众融入玉兰苗木种植、管理、销售产业链条,依靠苗木产业示范基地实现高质量脱贫。至目前,全县以玉兰为主的花木面积达到38万亩,位居南阳市第一、河南省前列,全县花木生产专业村55个、花木专业合作社200余家、省级花木龙头企业10个,市级龙头企业3个,建成河南省唯一1家玉兰花木产业化集群。十大花木精品园区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就业、合作经营、入股分红模式带动贫困群众9000多人。如占地1000余亩的玉兰国际花木城是以生产盆栽(景)玉兰为主的花木园区,年产盆景玉兰100万盆以上,日常用工200人左右,辐射带动农户500余户,其中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的贫困户达300户,贫困户可实现年增收4000元。南河店郭营村引进3家园林绿化公司,在村里流转土地1000多亩,种植玉兰、五角枫等名贵绿化苗木,吸纳当地贫困户在苗圃基地劳务就业或土地入股分红,年人均收入2万多元。
2、贫困村庄生态宜居,村容村貌锦上添花。打赢脱贫攻坚需要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需要建设美丽的幸福家园。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我们针对全县重点贫困村庄绿化美化水平较低的现状,按照“道路绿树成荫、绿树混搭有致、房前屋后栽满树、庭院四季花常开”的森林村庄标准,本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提出“百个森林村庄建设”的林业扶贫工作理念,在全县14个乡镇的重点贫困村中规划建设100个森林村庄,突出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韵,编制《森林村庄绿化美化工程实施方案》,从5个方面发力,提高乡村生态宜居水平。至目前,全县国家级森林村庄达到17个,省级森林村庄达到19个,基本建成了生态和谐、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生活富裕、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最终达到“村在林中、林在村边”,实现“青山郭外斜,绿树村边合”的理想人居环境。
3、特色经济蓬勃发展,群众实现多元增收。我们利用山场面积大的自然优势,按照“林业产业生态化、林业生态产业化”的总体要求,以小店乡万亩辛夷标准化种植基地,城郊乡银河虎山万亩皂荚、元宝枫基地,云阳镇万亩优质桃基地、乔端镇金蕾杜仲基地、乔端镇联源生物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四棵树乡软籽石榴基地等“十大基地”为重点,采取示范带动、大户经营、入股分红等多种模式,引导广大山区群众和贫困户大力发展以辛夷、皂荚、杜仲为主的木本中药材,以黄金梨、硬质桃、葡萄、核桃、石榴等为主的高效林果,群众依靠发展特色种植业,实现多元化叠加增收。其中云阳镇以唐庄为中心、太山庙乡以兴隆村为中心、南河店镇以姜先沟为中心已建成万亩桃基地3处,留山镇以罗汉村为中心、四棵树乡以雁门村为中心、城郊乡环城区周边建成千亩晚秋黄梨基地4处,崔庄乡以李家庄为中心、四棵树乡以黄土嘴村为中心建成千亩软籽石榴基地3处,带动贫困户1800余户发展林果业,年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至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52万亩,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企业已经有10多家,带动贫困户3000多户,年户均收入在4000元以上;全县林果基地14万亩,林果专业村21个,林果业农民合作社26家,种植大户200多人,培育“无虫板栗”、鸭河晚秋黄梨、崔庄软籽石榴、云阳硬溶质桃等知名品牌。
3、传统产业逐步壮大,乡村振兴支撑有力。南召县柞蚕业一项传统主导产业,既有资源优势,又有科技优势,既有成熟经验,又有群众基础,同时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环保、绿色、有机等诸多特点,南召柞蚕是最具鲜明地方特色,最适合农民养殖的短、平、快的致富项目。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进入新世纪以来南召柞蚕养殖曾经出现过衰落。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针对一部分中老年贫困群众无法外出务工的实际,南召县把柞蚕养殖作为最佳的扶贫产业之一,强力实施“柞蚕振兴计划”,建立柞蚕产业领导小组,制定3年发展计划和激励机制,以“七彩蚕开发、秋柞蚕试养、羊肚菌种植、生态农业旅游观赏”为重点,让乡村振兴有了强劲的产业支撑。通过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高柞蚕养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目前,全县春蚕养殖产茧25万公斤,蚕农养蚕收入约1500万元,带动1000余户3000多人脱贫。同时,我们转变森林资源管理观念,积极引导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通过蚕坡修剪轮伐、森林抚育项目实施等,把蚕坡抚育剩余物作为食用菌栽培的主原料,鼓励贫困户种植香菇、羊肚菌等,实施食用菌产业增收工程。为避免乱砍滥伐现象的发生,县林业部门采取组织专业队、专业公司开展森林抚育的办法,把森林抚育产生的木材及树枝由指定的公司统一收购,粉碎成木屑后销售给种植食用菌的农户做原料。据统计,实施食用菌产业增收工程以来,年带动2000多贫困户稳定增收,户均增收11000余元。
5、新业态不断催生,三产融合转型提速。我们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大力开展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山地旅游,带动群众发展旅游服务、餐饮商贸等,旅游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目前乔端镇建成全省森林特色小镇,云阳镇建成全省玉兰特色小镇,四棵树乡建成特色旅游小镇,云阳山头村获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县从事森林康养人家210多家,培养带动能力强的森林康养龙头企业3家,带动山区3100多人脱贫。特别是南召县国家储备林项目实施以来,我们围绕国储林长期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探索走“林+N”多元发展之路。我们和上海园科院携手合作计划建成全国最大的玉兰森林公园,着力培育支柱产业,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国储林项目基地新建了玉兰园、海棠园、紫薇园、紫藤苑、樱花园、梅园、薰衣草花谷,以景观坑塘为主体,配套兴建了婚纱摄影基地、薰衣草花谷、七彩景观稻田、儿童乐园、水上乐园、小吃一条街,项目区形成“水清岸绿、花海成片”各具特色的游园,成为游客休闲娱乐的“网红打卡地”,国储林项目区已成为全省脱贫攻坚的示范区、乡村振兴的试验区、乡村生态旅游的先行区。同时,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建成云阳镇石头村、山头村,南河店镇郭营村、龙王庙村,小店乡山底村,四棵树乡黄土嘴村等森林村庄,成为南召乡村休闲旅游的金字招牌。其中,云阳镇石头村茂林修竹、古藤老树、玉兰环村,村里古朴的建筑、名贵的花木、优美的环境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累计年接待游客20万人以上。目前,全县拥有全国生态文化村1个,省级生态文明村20多个,省级生态乡镇10个,市级生态休闲旅游农庄5个。
三、南召县“林+N”特色产业扶贫经验启示
一是政府推动是前提。我县的“林+N”特色产业之所以能够短时间内蓬勃发展,与上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与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具体体现在产业发展中的土地流转、资金支持、产业规划、产品推介、市场开拓等。
二是示范带动是关键。在发展“林+N”特色产业中,我们十分注重培育龙头企业、经济能人。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围绕苗木花卉、食用菌、中药材、柞蚕等6大特色产业,全县培育龙头企业20多家,产业大户100多人,打造农业产业化集群3个、特色种植基地125个,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00多家,带动1.3万余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三是群众受益是根本。我们采取林苗景、林果药、林养游的产业发展模式,核心就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与贫困群众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贫困群众从风生水起的特色产业中鼓起钱袋子。我们实施林苗景一体化工程,国储林项目基地带动城郊乡、崔庄乡、留山镇、太山庙乡4个乡镇、420余户贫困户大幅度增收。在城郊乡流转农户土地3万余亩,其中,仅柴岗、上店项目区就流转160户贫困户土地近2000亩,每年租金57.38万元;吸纳城郊乡柴岗村、上店村贫困户73人参与务工,户均收入都在5300元以上。
各位媒体记者,我们实施的林+N特色产业扶贫工作离不开媒体朋友的关心和厚爱,更离不开新闻媒体的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宣传报道。在此,我真心地希望在座的各位媒体朋友能在今后的南召林业生态建设发展过程中,继续给予关心和支持,积极建言献策,多提宝贵意见。我相信,在你们支持、关注下,南召“林+N”特色产业扶贫工作一定会越做越好。
最后,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阖家欢乐!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