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新闻发布会 > 正文

南召县脱贫攻坚“林+N”特色产业扶贫模式专题新闻发布会问答

时间:2020-07-23 浏览:

南召县脱贫攻坚“林+N”特色产业扶贫模式专题新闻发布会问答

 

问题1南召县实施“林苗景一体化工程”,国储林项目建设秉持多元化发展方向,是“林+N”特色产业扶贫的典范。请问,在国储林项目建设是如何助推当地脱贫攻坚,取得了哪些成效?在今后乡村振兴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马德峰(南召县森源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国储林基地鸭河项目区紧临风景秀丽的鸭河口水库。我们按照“林果药一体化”和“林苗景一体化”的立体化发展理念,大面积种植玉兰、辛夷苗木,林下种植连翘、白芨、丹参、蒲公英、皂角10000亩,做到苗木常青,四季有花,实现山区森林化、平地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的目的。

去年以来,国储林项目主要在城郊乡的上店、柴岗两村建设,在当地脱贫攻坚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共流转土地两万亩,昔日的荒山秃岭和部分闲置的土地得到有效利用,达到整村推进。根据土地质量,分别按每亩每年300-500元的价格统一流转给森源公司,仅此一项每年户均稳定增收近二千元,然后农民再到流转的土地上务工,男工100/天,女工80/天,按每户两个务工人员,每天180元收入,全年按200天计算,户均收入36000元,所有项目实施到地方均能达到稳定脱贫。同时,依托专家技术团队免费为贫困户培训苗木花卉种植技术和中药材种植技术,提升贫困户的种植技能,增加产业收益。

南召县跳出林业谋发展,站在整个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以宽广的视角和长远的眼光,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国储林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构建一二三产协调发展、产业体系完备、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林区经济。县国储林基地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乡村振兴示范区,我们立足于培育发展玉兰苗木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实施招商引资,用特色产业驱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努力实现以产业促进生态,以生态融合旅游,以旅游拉动三产,实现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问题2通过“林+药”发展模式,在林下种植中药材,已成为南召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请问全县中药材种植的发展现状?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做好林+药扶贫模式?

王福庆(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心主任)

南召县种植中药材历史悠久,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自古以来就有“伏牛山天然药库”之称。南召多山、多林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南北气候的自然过度性特征,适合中药材生长,是南北植物交汇带。野生中草药资源极为丰富,品种繁多,贮藏量大,质量上乘。共有各类中药材资源132384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经方用药主要来自南召;南阳“八大宛药”其中南召的辛夷、山茱萸、杜仲、天麻、桔梗、丹参独占六味。据县志记载,南召辛夷、山茱萸和冬花,历史上称为“南召中药材三大宝”。

近几年,南召县委、县政府对中药材发展十分重视。经过深入调研和多方考察,把中药材产业确立为全县六大扶贫产业之一,先后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意见》、《中药材三个十扶贫行动计划》等文件,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进行重点培育,实现统一规划、统筹部署,达到了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有序化、规范化、科学化,通过顶层设计让中药材产业“落地生根”、持续发展。县财政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投入5000余万元,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用于完善产业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了保护药农利益,县中药材发展中心与保险公司合作,为中药材种植户投保,最大限度的降低产业发展风险。

我们以创建“南召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十大种苗繁育基地和十大道地药材品牌”为抓手,创新工作举措,采取“公司+基地+技术+农户”的经营模式,初步建成小店乡万亩辛夷基地、崔庄乡王庄村连翘基地、城郊乡银河虎山连翘桔梗种植基地、白土岗镇桐梓防己基地、留山郭拍店的丹参基地、乔端镇云霄曼白及黄精基地、穆老庄杜仲基地、上店国储林林下种植基地、石门乡金丝黄菊基地等24个中药材种植基地。其中,荣获省市级示范基地10个。规模种植的主要有辛夷、山茱萸、杜仲、连翘、皂角和天麻、猪苓等,种植总面积52万亩和270万穴,年产值达到4亿元。目前,全县中药材合作社达110家,药企初加工企业9家、中药材经营主体达295家,从业人员达3000多人。

在中药材产业扶贫方面,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贫困户的增收为目标,利用产业优势,把中药材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结合起,创新带贫模式,增加群众收入。在带贫模式上,主要流转管护模式、基地务工模式、带动种植模式、入股分红模式、集体经济发展模式。20197月全省中药材扶贫现场会在南召召开,“南召县中药材示范基地辐射扶贫模式”被省评为“全省农业产业扶贫十大典型模式”在全省推广。

 

 

  问题3南召县“林+N”特色产业扶贫路径已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上级领导的肯定,请问在今后工作中如何持续推进“林+N”生态扶贫工作?

回答:  南召县林业局办公室主任    徐功元

通过摸索实践,南召“林+N”特色产业扶贫给广大林农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收益,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绿色时报、国家扶贫网、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先后跟踪报道,平顶山、新郑市等参观考察团先后来南召参观学习“林+M”特色产业扶贫工作,可以说,这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和全市前列。

下一步,在乡村振兴的整体战略布局中,“林+N”特色产业发展要树立多元融合的指导思想,坚持走生态产业、生态休闲观光、生态服务相融合的发展之路,具体讲:

一是做好规划引领。将“林+N”特色产业发展纳入南召县“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巩固脱贫攻坚规划、“十四五” 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等,明确“林+N”特色产业发展目标、总体布局、发展重点、保障措施等,推进高质量发展。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继续整合有关涉农政策性项目资金,集中捆绑使用,向“林+N”特色产业发展重点倾斜;拓展林权抵押贷款、花木权抵押贷款、森林资源经营权抵押贷款等林业信贷产品;加大对中小微 “林+N”企业的税费减免和优惠政策支持力度;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林+N”特色产业发展。

三是发挥示范带动。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培育产业大户、培育龙头企业、培育技术能人,加大宣传引导,树立典型,达到以点带片、以片带面、滚动发展,规模效应的产业发展格局。

四是拓展产品市场。要通过电视、报纸、新闻网站、新媒体客户端等,全方位推介南召 “林+N”的特色产品,建立市场交易平台,拓展电商、网红等产品营销新模式;要培育一批地方特色产品品牌,不断扩大南召“林+N”特色产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

五是搞好技术服务。要加大与中国林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上海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林科院等国内科研单位的科技协作进程,为 “林+N”特色林业产业发展植入科技力量;通过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开办林农夜校等形式,加大实用技术普及培训力度,提高广大林农生产技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