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端镇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专题新闻发布会问答
问题1:乔端镇党委政府以全域党建助推脱贫攻坚,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请问,全域党建工作,乔端镇具体是怎样实施的?是如何助推脱贫攻坚的?
乔端镇党委副书记刘胜库:
今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聚焦精准帮扶,通过打破条块、隶属、地域等限制建立联合党组织,依照非建制性原则,构建乔端镇脱贫攻坚联合党总支,依托产业、就业、兜底保障等扶贫工作专班,采取“5+N”模式,总支下设种植、养殖、外出务工、域内就业、兜底保障5个专项联合支部。根据脱贫攻坚工作需要和产业发展,又设置了乔端镇脱贫攻坚帮扶责任人联合党支部、白河社区易地搬迁联合党支部、马别湾村级食用菌产业联合党支部。
针对全镇现有未脱贫户71户175人、脱贫监测户14户56人、边缘户12户44人,我镇采取“N+1”帮扶模式,即在原来的帮扶人员、帮扶责任不变的基础上,联合党支部整合吸纳县域内外1--5名党员作为帮扶人员加强帮扶力量。“N+1”帮扶人通过入户走访,全面摸底排查贫困群众产业、就业、生产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支部问题清单、党员责任清单、工作落实清单。会同各联合支部,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认真精准研判,发挥帮扶党员人脉资源广、致富门路广、增收办法多的优势,解决贫困群众困难需求,让贫困群众全部实现高质量脱贫。例如,乔端镇八里湾未脱贫户张伟,2018年搬迁户,全家6口人,父母均是残疾,妻子患有尿毒症,一双儿女正在求学,因病因学致贫,一家人全靠他独自支撑。虽然搬进了新房子,家庭负担仍然压得他喘不过气。针对张伟家的贫困状况和生活需求,乔端镇易地搬迁、域内就业、兜底保障联合党支部召开会议认真研究,坚持因户施策、因需帮扶。落实张伟妻子大病报销政策,为张伟安置保洁员公益岗位,协调白河第一漂聘请他到漂流上务工,为他全家办理A类低保。在联合党组织的关怀下,张伟一家对生活重拾了信心,对未来的发展有了盼头。
联合党支部,变原来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让帮扶更精准,协调更高效,党员找到归属感,群众收获幸福感;用真招实招助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政策保障等工作,建强“党建链”,啃下“硬骨头”,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回答完毕,谢谢大家!
问题2:乔端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在产业发展上,探索出了“3+N”生态扶贫产业体系,开发山茱萸价格系数保险。请问,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做好“3+N”产业体系中三大产业的?山茱萸价格系数保险这一险种开发、具体实施是如何操作的?
乔端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张哲:
为发展壮大扶贫特色产业,我镇出台了三大产业实施意见,确定产业扶贫的方向、思路、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使产业发展有指引,群众生产有动力。例如在山茱萸产业上,出台了《乔端镇党委乔端镇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山茱萸产业发展 助推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镇里成立兴乔惠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总社,各村成立分社。各分社以1元保护价收购群众种植采摘的山茱萸,确保群众收益不减。每村打造2个以上山茱萸种植示范基地,提高山茱萸标准化生产水平。在旅游产业发展上,研究出台了《旅游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以宝天曼旅游公司为龙头,制定了定向就业、扶贫再贷款分红、旅游技能培训、商铺合作、旅游产品包销、土地流转、定向捐赠、农家乐民宿改建合作等8种帮扶模式,实现群众增收致富。在香菇产业上,研究出台了《香菇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对香菇的生产、加工、销售进行一系列有效的规范。自我镇“3+N”扶贫产业确定以来,各专班积极有序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价格系数保险,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国家药材网发布的药材三年来的平均价格,当年度价格较前三年平均值下降时,差额部分由保险公司向药农进行理赔,以此来保障药农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失。山茱萸是国家认定的道地中药材,由于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山茱萸价格持续走低,极大的挫伤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我镇是山茱萸的主要产地,为破解这一难题,镇党委政府专题研究,协调中国人寿财险南召县支公司开发山茱萸价格系数保险这一险种,由县财政出资为山茱萸农户免费投保。
开发这一险种方案报国家银保监会批复后,为切实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做实,我镇召开19个村支部书记参加的专题会议,进行山茱萸调查摸底、数据统计工作,协调市林业专家、人寿财险南召公司进行现场评估、勘察验标,确定受损差额,2019年底,数据统计、核实定损、上报审批等各项工作全部完成。乔端镇19个村涉及3433户农户5.16万亩山茱萸销售价格,赔付率在30%左右,理赔33万余元,今年3月底已全部打入农户账户内,保障了农户的经济利益,提升了群众发展山茱萸产业的积极性。
问题3:乔端镇白河社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作为南召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是如何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
乔端镇党委副书记刘胜库:
群众搬出来了,离开原来生活的环境,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如何把群众吃、住、行、医、学等后顾之忧解除掉,让他们可以腾出手来发展生产,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一直是镇党委政府常思常做的事。
一是优化组织结构,完善社区管理。成立了社区管委会,由一名退休副科级领导担任管委会主任,2名党员搬迁群众任副主任,划分10个网格,实行网格化管理。成立便民服务大厅,下设治安巡逻组、卫生保洁组、矛盾调处组、产业帮扶组、政策宣传组,对集中安置点进行统一管理具体负责社区卫生、治安、信息、服务等工作,鼓励党员志愿者主动参加社区管理,实现社区管理村民自治。同时为358户搬迁户免费发放了床、桌椅、衣柜、茶瓶等生活必需品。
二是完善配套设施,解除群众生活后顾之忧。教育方面。投资1600万元,新建成乔端镇第二完全小学,幼儿园,占地25亩,建筑面积8900平方米,安置小学生600名,幼儿园学前教育幼儿240名,解决了移民搬迁群众子女入学问题,改善了教学环境,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医疗卫生方面。新建一处卫生室,配备医务人员,实现搬迁户就近就医,为搬迁户健康保驾护航。文体服务方面。投资200万元,新建镇文化中心一处,内设图书阅览室、棋牌室、文体活动室等,充分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新建休闲广场一处,安装篮球架、跑步机等健身器材,丰富搬迁户文化生活。日常生活上。从农村群众生活实际出发,为358户搬迁户每户预留了半分菜园地,实现贫困户吃菜自给自足,有效减少搬迁户生活成本。
三是搞好后续产业就业扶持,为搬迁群众拔穷根。新建香菇分拣扶贫车间一座,引进菇源合作社入驻,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与贫困户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车间安装分拣香菇机械20台,雇佣贫困群众80余名,在车间务工,实现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建设香菇扶贫产业基地一处,新建大棚120座,贫困户免费使用,并由专人统一进行免费技术指导及管理,种植香菇100余户40万袋。
初步统计,乔端镇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种植山茱萸358户,种植香菇114户,养羊49户,发展苗圃、山峰、中药材种植等其它产业56户,外出务工、镇内就业、公益性岗位等稳定就业324户,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实现了“户户有产业,人人有保障”。
问题4: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提到,要关注最困难众,乔端镇落实“四集中”政策,保障最困难群体生活,请问,“四集中”具体指什么,是如何保障最困难群体生活的?
乔端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张哲:
“四集中”兜底保障是南阳市独创的一项扶贫举措,主要是针对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中的特困供养人员、重度残疾人员、重症慢性病人员、失能半失能人员、孤儿、孤寡老人这六类人员,采取以村级幸福大院集中托管、乡镇敬养老机构集中供养、社会福利机构集中托养、卫生机构集中治疗康复的“四集中”兜底保障模式,确保他们有具备管护能力的人员照料,吃住有保障,保暖、保医、保四季有换洗衣服,切实解决这部分人员无人照料、生活困难的难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扫清落实“四集中”政策的一切障碍,切实把帮扶落到实处,镇党委政府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升级改造镇敬老院、卫生院、村级幸福大院。其中改建房间38间,改造卫生间2间,购置实木床、床头柜、衣柜、桌椅等生活用品60多套,新增护理床21个,安装空调54台,升级打造文体活动室2间,改建厨房1间,配备厨房用品、餐厅设施等。
同时,安排部署全面排查摸底,建立特困群众台账,针对不同类型人员需求,广泛宣传发动,采取对应的模式进行“四集中”供养,确保全镇无自理能力、半自理能力和高龄独居分散特困供养人员等贫困群体应保尽保,为特殊贫困群体营造了一个安全、温馨幸福的家。例如,镇敬老院的懈文录,原是乔端镇玉葬村特困供养贫困户,今年87岁,患高血压,代养人去年摔伤,与他也未共同生活,不愿履行代养责任。村两委了解到该户情况后,一致商议将懈文录送往镇敬老院集中供养。原本懈文录还对入住敬老院存有顾虑,怕自己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去了不适应。经村脱贫责任组做工作,安排他先去试住一个星期。去了之后,他自己反映说在这儿吃得好,住得好,天天有人检查身体,几个五保户还能在一起下下象棋,拍拍话,小日子别提有多滋润了。
目前,镇敬老院已入住68人,幸福大院已入住10人,镇卫生院已入住20人,康乐苑精神病院入住2人,县福利中心入住1人,南阳市宛城区爱心托老院入住1人,落实“四集中”102人,公证代养协议239份,最大程度保障了最困难群体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