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镇部门 > 石门乡

【打印】

【字体:

石门乡精准扶贫工作具体措施及成效

发布日期:2016-08-16 信息来源:

石门乡精准扶贫工作具体措施及成效

石门乡辖15个行政村,198个村民小组,59002.8万人,至目前,经过严格程序确定的贫困户933户,3299人,贫困户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11%左右。2016年,全乡确定166户贫困户脱贫,种植业以苗圃、经济林、香菇为主,养殖业以养羊、牛、猪、鹅、鸡为主。2017年计划脱贫194户,扶贫搬迁50户;2018年计划脱贫195户,扶贫搬迁50户;2019年计划脱贫198户,扶贫搬迁50户。在县委县政府和县扶贫办的指导下,我乡精准扶贫工作紧紧把握国家政策,突出扶贫工作重点,采取得力措施,取得了初步成绩,现将具体措施及成效汇报如下:

一、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由党委书记负总责,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任副组长,其他领导班子任成员,领导小组与包村乡干、各村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对完不成任务的包村乡干、行政村负责人追究失职责任。同时,完善监督体系,定期检查,形成制度,长期坚持。

(二)排查摸底,建档立卡

采取在农户自愿申请的基础上,扶贫工作队进村入户调查,全面了解掌握各户经济、住房等情况,逐户计算人均纯收入。达到摸排全面,调查详实,登记准确,定性合理。我乡严把“报—查—评—审—批”五个环节,对拟定贫困户由村民主评议小组进行评议,对拟定的贫困户进行最少不低于7天的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及时解决评议、公示中出现的问题,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确保新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甄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的质量和实效。

(三)帮扶到人,确保精准

结合全乡及各村综合条件等情况,选派领导、干部组成帮扶工作队,各村建立了一支由乡主要领导为队长,乡中层干部为副队长,一般乡干部为成员的15个扶贫工作队,确保每个贫困户都由国家财政人员帮扶。认真摸清帮扶贫困户基本情况,找准帮扶办法,制定帮扶脱贫计划,按照“不脱贫不收队”的工作要求进行帮扶。通过扶贫工作队进行实地调研、进村入户走访、分析致贫原因并找准帮扶突破口,结合实际认真制定出了工作方案,并具有可操作性。

(四)发动龙头企业带动。

充分动员乡域内有实力的几家企业,积极投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利用“企业+农户”的模式,实现企业与贫困户无缝对接,让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五)积极沟通,县乡联动

我乡黑龙、玉皇、石门、石寨、孙庄5个村是扶贫重点村,重点村都有了县直单位驻点帮扶,并已全部到村开展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效果。根据乡实际情况,我们和县驻村工作队积极沟通,制订了《石门乡全面推进农村扶贫帮扶到户工作实施方案》,各项工作严格按照方案推进,实现对贫困户帮扶全覆盖,并为每户帮扶对象指定一名党员干部作为帮扶责任人,一直到帮扶对象脱贫,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并对帮扶责任人和帮扶实施情况建立电子档案,以便随时查询。

二、取得成效。

  (一)贫困户识别精准。严格标准认定,对提出申请的贫困户,通过实地察看、走访群众、调阅资料等方法,严格按照贫困户标准进行确定,对不符合标准的,坚决不予认定。通过努力,历经3次反复筛选,识别出贫困户933户,贫困人口数3500人,其中:2016年产业扶贫到户增收项目涉及11个行政村,共有166户,601人。全乡没有出现一例因贫困户确定不准确而引发的上访案例。

(二) 帮扶措施精准。2016年预脱贫的166户已全部实施项目。我乡扶持11个行政村,79个村民小组,166户,610人。结合贫困户实际情况,制定脱贫规划。其中,养殖业138494人:养猪366头,养牛81头,养羊1889只,养鸡鸭鹅30200只,养鱼12亩;种植业25106人:种苗木花卉251亩,种香菇38000袋;服务业310人:2户专业打井,1户犁地、收割。

()引导企业扶贫。石寨村的恒冉牧业奶牛养殖有限公司,利用企业托管的模式,让贫困户自筹一小部分资金,企业扶持一部分资金,购买小牛犊,放入公司养殖,公司统一管理,统一养殖,统一销售,产生的经济效益归贫困户所有,目前,有5户贫困户的8头奶牛在奶牛场养殖;华艾堂艾草生物有限公司引导贫困发展艾草种植,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和产品回收,目前,引导7户贫困户种植艾草96亩;南阳腾翔工艺品有限公司,为贫困户提供购买机织地毯的材料资金和地毯制作技术,为贫困户零差价销售产品,目前,公司向6家贫困户购买了制作地毯的材料。

三、下一步工作

()档案归档,完善数据库。由于我乡的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分管领导和业务人员变动较大,相关的档案资料较分散,我乡将安排专人负责,继续完善档案数据库。

()结合实际,分类制定落实帮扶措施。根据帮扶对象的特点和需要,落实帮扶措施。根据国家和省、市、县安排的专项资金规模,结合每个村的实际,分类制定救助措施,落实帮扶计划。在帮扶形式上与整村推进、基础设施、产业扶贫、贴息贷款、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社会保障等多种形式和措施结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