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应急管理 > 应对情况

【打印】

【字体:

【应对情况】南召县2023年度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应对情况

发布日期:2024-01-04 信息来源:

  2023年汛期,在省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目标,有效应对多次恶劣天气,未发生因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

  一、基本情况

  (一)雨情。2023年5月15日到9月26日,南召县累计最大降雨量993毫米,平均降雨717毫米,是多年平均降雨量的81%。主要降雨过程发生在6.16、7.2、7.13、7.20、7.31、8.5、8.20、8.26、9.17和9.23等几个时段。特别是7月2日-7月3日强降雨过程,最大降雨点留山镇黄楝271.5毫米,超过200毫米的监测站5个,1小时最大雨强发生于7月3日06时-07时留山镇黄楝村100毫米;3小时最大雨强发生于7月3日04时-07时留山镇黄楝村210毫米;6小时最大雨强发生于7月3日02时-08时留山镇黄楝村254毫米。

  (二)水情。整个汛期,我县主要河流中白河白土岗水文站小幅超警3次,其它河道水文监测站均未超警;80座中小型水库中,辛庄水库最高水位231.64米(7月3日10时),超汛限水位0.64米,廖庄水库最高水位223.73米(8月27日0时),超汛限水位0.73米,其它小型水库出现不同程度溢洪道小幅溢流,超汛限水位均在20公分以下。截至9月26日,白河白土岗段水位178.35米,鸭河口子河段水位91.35米,黄鸭河李青店段水位198.78米;辛庄水库水位230.86米,廖庄水库222.58米。

  (三)旱情。今年以来,我县未发生农作物受旱及群众因旱吃水困难情况。

  (四)灾情。今年汛期,我县共发生了4次因洪涝灾害受灾情况,其中洪涝3次,风雹1次。共计造成我县39736人受灾,农作物受灾1343.28公顷,成灾163.22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86.08万元,其中农业损失239.49万元、基础设施损失1392.59万元。

  (五)汛情特点。今年汛期我县总体降雨量比多年同期略少,时空分布不均,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多发频发,特别是7月2日-7月3日(短时强降水)和8月5日(雷暴大风)过程,与气象部门预测略有偏差,加之我县主要河流上游县区(内乡、嵩县、鲁山等)降水集中,河道水势上涨过程较为滞后,往往在降雨停止后1-2天出现明显上涨,对漫水桥、涉河在建工程等领域防范应对压力较大。

  二、主要做法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防汛救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坚持底线思维、风险意识、问题导向,落实预报、预判、预警、预案、预演“五预”措施,贯通雨情、汛情、旱情、灾情“四情”信息,切实把防汛工作责任扛在肩上、落在实处,用大概率思维防范小概率事件,全面开展《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以案促改回头看阶段性工作总结》,举一反三查找短板弱项,深入整改整治,按时上报工作台账,提升暴雨洪涝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和应对水平,确保各项防灾减灾措施落地落实落细。

  (一)高度重视,健全指挥机构。成立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汛期转为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设水库河道及山洪灾害防治抢险、城乡防涝排涝抢险、医疗救治防疫、安全保卫及交通抢险保障、通讯电力抢险保障、地质灾害防治抢险、气象灾害防御、紧急避险转移8个工作专班(前方指导组、分指挥部),分指挥长分别由分管相关工作的副县长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各乡镇机制体制参照建立健全。各级各部门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四大家领导分包乡镇,切实把防汛岗位责任制落实到每位领导、每个个人、每个环节、每项工程,全县形成指挥上下畅通,部门通力协作,单位左右协调,一呼百应防汛机制。

  (二)细化措施,压实各方责任。健全“县乡村组户”五级防汛责任体系,明确各级各类防汛责任人2000余人,进一步压实乡镇属地管理责任,强化主管单位行业监管责任。县委书记任防汛抗旱指挥部政委,县长为指挥长,常务副县长任常务副指挥长兼防汛办主任。各副县长、县应急局、县水利局、县气象局局长分别为副指挥长。建立以行政首长为核心的县、乡、村、组、户五级防汛工作责任制。实行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村领导包组、组干部包户、党员包群众模式。明确县领导分包乡镇和各防指成员单位责任。明确中小型水库、主要河道防汛责任人,并在县主流媒体予以公示。

  (三)提前安排,做好隐患排查。为切实做好今年防汛备汛各项工作,2月20日县防汛办下发《关于切实做好汛前准备工作的通知》(召防汛办〔2023〕1号),要求各乡镇和县防指成员单位,认真做好汛前自查工作。在各乡镇自查的基础上,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对水库、河道、城镇等重点行业隐患部位的应急预案、转移避险措施、应急救援能力、应急救援物资储备进行检查,汛前共排查整改各类问题隐患71处。针对我县山洪地质灾害多发频发态势,在去年工作基础上,围绕山洪地质灾害点、尾矿库、水库、塘堰、河道险工、城市低洼易涝区域,进一步修订完善《南召县危险区域人员转移精准调度台账》,共精准核查危险区域群众7179户,26829人,逐村绘制“转移避险一张图”,将危险区域精准到组到点,按照“五户联保”的网格化管理模式,统计核查受威胁人员的基本信息,对未成年人、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重点标注,提前明确转移责任人、合理划定转移路线、落实安置方式和安置地点,确保安置地点达到“有床、有干净水喝、有饭吃、有衣物、有医疗用品、有专人管理”的六有标准,同时针对危险区域,科学预置调配抢险救援队伍和物资,全力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四)对标检视,完善预案体系。按照“一县一预案、一乡镇一预案、一村(社区)一预案、一水库一预案”要求,对县级防汛、抗旱、山洪灾害防御及城区防洪等应急预案进行全面修订完善。各乡镇、部门、大型企业、重点部位在去年全面修订编制基础上,对标郑州“7.20”、南召“9.24”特大暴雨洪水特性,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达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汛预案全覆盖。目前县乡已编制修订完善综合防汛应急预案16个,水利、电力、住建、交通、农业、气象等部门行业专项预案23个,水库防汛应急预案80个,尾矿库应急预案4个,村级防汛应急预案310个。

  (五)强化基础,提升救援能力。一是2022年以来,先后投入600余万元,购置应急通信指挥车、抢险救援越野车、卫星电话、对讲机、无人机、卫星便携基站等应急救援装备,全县防汛料物储备储备库(点)达到420个,其中县级物资库1个,乡镇物资库15个,县直单位物资库12个,中小型水库物资库80个,社会公益组织物资库2个,村级物资库(点)310个。储备物资40余种(类),价值1680余万元。 其中编织袋46.41万条、麻袋0.27万条,无纺布5.18万平方米,冲锋舟9艘,橡皮舟5艘,救生衣2286套、救生账篷120顶、发电机组64台、对讲机486部,卫星电话42部等。按照“人装合一、案练一体”要求,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抢险救援人员开展野外实操训练,全方位、立体化提升在断电、断通讯等极端情况下的应急保障能力。二是充分发挥乡镇“一队一库”(应急救援队和应急物资储备库)作用,将防汛、应急、消防力量优化整合,汛前对所有物资设备进行维护和调试,及时补充更新,确保关键时刻人员会用、设备管用、抢险能用。三是按照“定领导、定任务、定工具、定人员”的要求,组建县、乡综合应急抢险队、行业部门专项应急抢险队和社会应急抢险救援队24支1205人;落实水库、水电站、橡胶坝、重点河道、山洪地质灾害点、城镇低洼易涝点等危险区域村级、企业抢险队伍400支7481人。

  今年以来举办防汛应急知识业务培训6场次390余人,开展县级综合防汛应急演练1次,乡镇演练12次,企业演练3次,参演1420人次。特别是,今年5月12日,我县围绕会商研判、群众转移避险安置、响应升级、前方指挥部组建、水域救援、堤防抢险、水库抢险、城镇排涝、灾情核查及救助等重点科目,举办了防汛救灾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2023年度防汛抢险综合应急演练。通过演练,做到信息收集精准、预警发布精准、会商研判精准、指挥调度精准、转移安置精准、灾情核报精准、部门联动高效、风险管控科学、险情处置得当,有效检验了防汛应急预案的合理性和实战性,确保应急处置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六)优化响应,夯实安全保障。南召县认真汲取2021年郑州“7.20”和南阳“9.24”特大暴雨灾害经验教训,针对暴露的问题,全面对标检视,把教训变教材、把教材变方案、把方案变行动,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提高气象部门气象监测频次和预报预测精准度,提前量发布气象信息。根据气象预报,切实发挥县防办综合协调作用,适时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会商研判,加密会商次数,结合水情、工情等,科学准确研判,准确发布预警信息,加强防汛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提前预置抢险队伍和料物,按照转移人员台账,及早转移撤离风险区人员。自然灾害各分指挥部、前方指导组各司其职,深入现场,全面做好隐患排查和防汛抢险应对工作。根据全县汛情,县防汛指挥部先后组织23次会商研判,发布《预警提示》21次,直接向各级防汛责任人发送预警信息80余次10万余条,利用移动、联通、电信运营商向县域群众推送防范预警短信30余万条。分别于6月17日09时30分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7月2日11时30分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7月3日07时启动防汛Ⅱ级应急响应,7月28日19时30分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8月5日19时50分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8月25日12时启动防汛Ⅲ级应急响应。按照响应级别,由相应的指挥部领导坐镇指挥中心调度指挥,根据会商结果和响应级别的要求,共提前预置队伍2.3万人次,预置抢险设备2300余套次。

  (七)协调联动,突出关键环节。面对今年汛期强对流天气多发频发态势,我县严格按照“123,321”的防汛工作要求,坚持预警先导,运用数字化、智慧化手段,建立直达基层的防汛预警“叫应”机制,紧盯应急抢险和紧急避险两个关键环节,强降雨来临前,在防汛重点部位预置足额的抢险队伍和物资,确保出现险情时能够第一时间开展抢险救援。今年汛期,分别于7月3日、7月4日、7月11日、7月20日、8月5日启动直达基层防汛责任人的预警“叫应”机制245次,1502人次,累计出动大型设备50余台、船只6艘、车辆280余辆、人员1600余人,处置塘堰险情1次(7月3日),清理交通干道树木倒伏、倒杆断线、变压器损毁90余处(8月5日),解救被困、落水群众5人(7月7日、8月2日),解救被困车辆1辆及车内人员3人(7月3日),处置过河便桥塌方1处(8月26日),清理河道缠绕电线杂物1处(8月27日),管控过水漫水桥75座次,提前转移受山洪地质灾害威胁人员1220人次,投入资金160余万元。特别是7月3日留山镇黄楝村采用“土办法加新预案”的方法,提前转移7户26人免受山洪灾害威胁,被应急管理部作为山洪灾害成功避险典型案例予以全国通报表扬。

  (八)多措并举,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在坚持做好防汛部署的同时,围绕“保水源、保能源、保灌溉、保人畜饮水、保苗木不死、保粮食不减产”的六保抗旱目标,从抓工作落实和督导检查,抓水源保障和用水调度,抓重大病虫防治和防控,抓抗旱指导服务和宣传等,一方面强化气象、水利、农业等行业部门会商研判,做好水资源调度管理,切实发挥水利工程蓄水灌溉作用;另一方面利用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干旱灾害),购买抗旱设备60余套分发至各乡镇,提升基层抗旱应急处置能力

  (九)严肃纪律,强化防汛抗旱督导检查。县防指成立15个督查组,采取定点督导、随机督查的方式,定期不定期从从理顺会商研判制度、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建立成员单位资源共享、畅通信息发布渠道、实现防抗救过程衔接等方面到各乡镇各单位开展防汛抗旱督查工作,汛期过,督导不止。县督查中心、县纪委、县防汛办根据雨情、汛情、旱情,随时到重点乡镇、重点工程进行检查和督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